不知不觉,夏天就过去了,天气日渐秋高气爽,开学季到来了!也许你对这个夏天没有一场远行而不甘,也许你此刻希望暑期余额再多一点...开学已经来了,福利还会远吗?活动内容:全场PI3K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6.5折优惠!还有小礼物,多买多送!活动细则:.本次活动与其他优惠活动同时享受...
点击详情2021
8.30单个活体分子观测技术取得突破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理化学研究所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联手开发出能够清晰观察活体细胞中单个分子的显微镜新技术。该技术利用比细胞还要薄的点照明方式,清晰观察单个活体分子的运动。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德永万喜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的显微技术,利用7至0微米的点光“薄层斜光照明法”,对细胞进行照明。这种方法只对细胞内需要观察部分进行照明,而照射不到细胞其余部分,因此与观察细胞用的现有显微镜照明法相比,画像质量高出8倍。使用这种新技术的显微镜能够清晰...
点击详情2013
10.28《科学》: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机制得以阐明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单价酸性脂对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起到调控作用。该研究结论回答了一个重要的细胞生物学问题,并为一项相关的争论找到了依据。相关论文发表在月日的《科学》杂志上。科学家以来推测,许多蛋白正是利用酸性脂及其产生的负电势来在细胞膜结构间分布、定位,换句话说,酸性脂能够引导蛋白到胞质膜的特定位置。磷脂酰(phosphatidylserine,简称PS)作为一种单价酸性脂,是人类红细胞中的zui主要的酸性脂,同时,...
点击详情2013
10.24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毒害物质检验站建成广东省质量监督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毒害物质检验站,日前在广东省质检中心顺德基地顺利建成。据介绍,该站首期建设的检验、办公场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500万元。目前该站已拥有转基因定量检测成套设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世界*检验设备,站内设有食品应急检测技术研究室,具备我国28大类QS市场准入食品的项目检测能力,重点对食品及相关产品的有效成分、毒害物质、食品真实属性表征与识别进行检测和技术研究。
点击详情2013
10.23美国研制出具有*灵敏度的“电子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日前研制成功了一种能够自动鉴定气体成份的“电子鼻”。在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还得到了美国Nanomix公司专家们的大力协助。据研制人员介绍,这种“电子鼻”中安装了由Nanomix公司开发的传感芯片(面积只有两平方毫米)。芯片上集成的传感器有大量碳纳米管组成,能够捕捉到化验对象中的各种气体分子。而传感器获得的有关被测气体的信息将传递给计算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气体的具体成份。按照科学家们的设想,今后,结构更为紧凑的“电子...
点击详情2013
10.22英国科学家发现单克隆抗体将有助于丙肝疫苗的开发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乙肝病毒(DNA病毒)和丙肝病毒(RNA病毒)不仅能引发肝炎,也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由于RNA病毒经常会发生变异,使得丙肝疫苗的研制变得异常困难。在欧洲和美国科学家的共同协作下,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近来在实验室的样本中发现了单克隆抗体,可以成功地阻止多种丙肝病毒的感染,并将有助于成功开发出丙肝疫苗。“这一发现对临床应用的潜在效果尚不能言过其实。从历*来看,成功对付病毒的抗体需要成批量的,对付丙肝病毒也是同样...
点击详情2013
10.17引进液质联用仪苏州已可本地检测苏丹红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现在苏州有技术力量能检测苏丹红了,再不用拿到外地去检测,而且检测的速度也很快,2—4日就可以出结果。控中心专家介绍,苏丹红系列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产品中非法添加苏丹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保持色泽。由于其有可能致癌的特性,现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在2005年国内苏丹红风波中,苏州市疾控中心对大量辣椒油进行了苏丹红的检测,因当时没有引进相关的设备,不得不将可疑食品送省疾控中心进行疑似样品确认,前后需要个多月...
点击详情2013
10.16“BPSM-Ⅰ型在线矿浆粒度分析仪”通过鉴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召开了由该院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选矿过程检测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子课题“BPSM-Ⅰ型在线矿浆粒度分析仪研制”项目成果鉴定会。宋晓明副所长向专家们详细介绍了“BPSM-Ⅰ型在线矿浆粒度分析仪”的过程、产品特点、工业试验结果。通过评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完成了“十五”攻关课题任务书的要求,符合我国矿山行业利用改造传统产业的要求。该仪器功能完善,测量准确,...
点击详情2013
10.15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仪提前获知人脑意念核磁共振成像仪此前一直被医院用于诊断脑部疾病,但德国的科学家近日却宣布,他们目前正在利用这种仪器进行另外一项实验。那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大脑来提前获知人们的意念。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的这项试验始于2005年7月。截至目前,德国科学家共挑选了2位志愿者参加此项测试,测试结果的率高达7%,这比此前随机进行的抽样测试率高出大约20%。该试验的设计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教授海因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设计试验时,科学家们让试...
点击详情2013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