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夏天就过去了,天气日渐秋高气爽,开学季到来了!也许你对这个夏天没有一场远行而不甘,也许你此刻希望暑期余额再多一点...开学已经来了,福利还会远吗?活动内容:全场PI3K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6.5折优惠!还有小礼物,多买多送!活动细则:.本次活动与其他优惠活动同时享受...
点击详情2021
8.30中国科大实现高能量密度柔性超级电容器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在二维类石墨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新型无机二维超薄结构构建了高氧化还原电位且*能量密度的柔性平面超级电容器。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2日出版的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近年来,由于便携式电子器件突飞猛进的发展,柔性薄膜型储能器件能够实现能量供给的同时兼具柔性、超薄甚至透明特性而广受关注。尽管超薄二维石墨烯/类石墨烯材料在构建柔性超级电容器表现出强劲优势,但是...
点击详情2013
10.30科学家发现白血病致病新机制白血病又称血癌,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等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被明显抑制。尽管该病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恶性疾病“杀手”,但它的深层病因至今仍未*弄清。近日,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MBL—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以及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小组发现,当利用遗传工程方法将人类白血病患者的一种基因变异导入小鼠体内后,该变异会通过触发先天遗传程序引起白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从...
点击详情2013
10.29单个活体分子观测技术取得突破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理化学研究所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联手开发出能够清晰观察活体细胞中单个分子的显微镜新技术。该技术利用比细胞还要薄的点照明方式,清晰观察单个活体分子的运动。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德永万喜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的显微技术,利用7至0微米的点光“薄层斜光照明法”,对细胞进行照明。这种方法只对细胞内需要观察部分进行照明,而照射不到细胞其余部分,因此与观察细胞用的现有显微镜照明法相比,画像质量高出8倍。使用这种新技术的显微镜能够清晰...
点击详情2013
10.28《科学》: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机制得以阐明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单价酸性脂对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起到调控作用。该研究结论回答了一个重要的细胞生物学问题,并为一项相关的争论找到了依据。相关论文发表在月日的《科学》杂志上。科学家以来推测,许多蛋白正是利用酸性脂及其产生的负电势来在细胞膜结构间分布、定位,换句话说,酸性脂能够引导蛋白到胞质膜的特定位置。磷脂酰(phosphatidylserine,简称PS)作为一种单价酸性脂,是人类红细胞中的zui主要的酸性脂,同时,...
点击详情2013
10.24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毒害物质检验站建成广东省质量监督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毒害物质检验站,日前在广东省质检中心顺德基地顺利建成。据介绍,该站首期建设的检验、办公场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500万元。目前该站已拥有转基因定量检测成套设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世界*检验设备,站内设有食品应急检测技术研究室,具备我国28大类QS市场准入食品的项目检测能力,重点对食品及相关产品的有效成分、毒害物质、食品真实属性表征与识别进行检测和技术研究。
点击详情2013
10.23美国研制出具有*灵敏度的“电子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日前研制成功了一种能够自动鉴定气体成份的“电子鼻”。在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还得到了美国Nanomix公司专家们的大力协助。据研制人员介绍,这种“电子鼻”中安装了由Nanomix公司开发的传感芯片(面积只有两平方毫米)。芯片上集成的传感器有大量碳纳米管组成,能够捕捉到化验对象中的各种气体分子。而传感器获得的有关被测气体的信息将传递给计算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气体的具体成份。按照科学家们的设想,今后,结构更为紧凑的“电子...
点击详情2013
10.22英国科学家发现单克隆抗体将有助于丙肝疫苗的开发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乙肝病毒(DNA病毒)和丙肝病毒(RNA病毒)不仅能引发肝炎,也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由于RNA病毒经常会发生变异,使得丙肝疫苗的研制变得异常困难。在欧洲和美国科学家的共同协作下,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近来在实验室的样本中发现了单克隆抗体,可以成功地阻止多种丙肝病毒的感染,并将有助于成功开发出丙肝疫苗。“这一发现对临床应用的潜在效果尚不能言过其实。从历*来看,成功对付病毒的抗体需要成批量的,对付丙肝病毒也是同样...
点击详情2013
10.17引进液质联用仪苏州已可本地检测苏丹红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现在苏州有技术力量能检测苏丹红了,再不用拿到外地去检测,而且检测的速度也很快,2—4日就可以出结果。控中心专家介绍,苏丹红系列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产品中非法添加苏丹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保持色泽。由于其有可能致癌的特性,现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在2005年国内苏丹红风波中,苏州市疾控中心对大量辣椒油进行了苏丹红的检测,因当时没有引进相关的设备,不得不将可疑食品送省疾控中心进行疑似样品确认,前后需要个多月...
点击详情2013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