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化学成分分类:
- 天然培养基:采用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制成,如动物血液、肝脏研磨液等,优点是营养丰富,配制简单,但成分不恒定,难以控制。
- 合成培养基:也称为组合培养基,是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的培养基,如葡萄糖铵盐培养基,优点是成分清晰、重复性强,但成本较高,微生物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 半合成培养基: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结合了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的优点。
2. 物理状态分类:
- 液体培养基:含水量高,80%~90%是水,微生物在其中自由悬浮生长,便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 固体培养基:含有凝固剂如琼脂,使培养基凝固成固体状态,便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计数。
-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呈半固体状态,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
- 脱水培养基:商品化的干燥培养基,使用前需加入适量的水分。
3. 微生物种类分类:
- 细菌培养基: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 放线菌培养基:如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
- 酵母菌培养基: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 霉菌培养基:如察氏(Czapek)培养基。
4. 用途分类:
-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设计,使混合菌中的特定微生物成为优势菌。
- 鉴别培养基:加入特定指示剂,可通过颜色变化鉴别不同微生物。